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看来新中国推行简化字确实是错误的政策 (2008-03-09 12:49:39)

其实我本来一直是简体字的拥护者,一直讽刺那些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为什么不恢复到甲骨文去。但近来观点却有所改变,感觉简体字的推行确实造成很大的不方便,尤其造成对古籍的阅读障碍。



一直看见有些人说习惯简体字的人阅读繁体字也没有什么困难。确实,对阅读用繁体字写的现代文白话文来说可能如此,通过上下文的意思,组词方式,就算有些字不认识,也很容易猜出来。


但不妨让说这些话的人去尝试阅读一下繁体字古文,尤其是那些没有任何注释的繁体字古籍,看看是否还是如此?许多繁体字在古文里,感觉不查字典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查下来的结果往往这个字对应的不过是很简单的简体字。



本来如果中国所有的古籍都已经整理转换成简体字版本了,那也无所谓,可偏偏大量文献,尤其是明朝,明末的资料,都是处于繁体字状态,也不知道当局按的什么心肠,大约就是存心要让这些资料只被专业学者阅览,让它们湮没在故纸堆里。



另外一个感觉是中国字的使用量从古代到现代,在趋向于萎缩,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是推行简化字与白话文的恶果。字的使用量萎缩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表达意思,表达感情所使用的词汇越来越枯涩干瘪,越来越单调重复,越来越缺乏表现力,甚至许多情况都找不到最恰当最合理的字与词来。这造成最大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智力上极大的退化。



看中国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大师人物,几乎大部分都是解放前出产,就算不比写古文,就比写白话文的能力好了。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白话文作家,哪一个是可以和从小接受最严格的古文训练,繁体字训练的鲁迅,以及红楼梦作者比肩的?

就是自然科学上,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人物也实在乏善可陈,最好的数学家是解放前成长起来的华罗庚,苏步青、陈建功、陈省身、谷超豪,最好的物理学家是解放前成长起来的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都一一如此,台湾一个弹丸之地倒还有拿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呢?说起来,真是可怜丢人!

这些除了教育体制本身的因素外,与新中国推行简化字白话文造成国民智力普遍退化有很大关系。过去解放前旧中国,受教育的面很小,但涌现杰出人才乃至顶尖人才的比率就非常高,无论文史方面,还是自然科学方面,许多人都当之无愧于大师的称号

现在的中国呢,受教育的面积百倍甚至千倍于旧中国,不说出人才的比率更高,那至少从人的绝对数量来说应该更高吧。
可是培养出来的,有什么东西,除了庸才,还是庸才!许多人在国内可以称王称霸,可拿到国际上一比,算什么,连屁都不算。

这种情况是值得有良知的中国人严重反思的。
听说英语国家的人掌握英语词汇量五万个是最基本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掌握至少十万个以上的词汇。

可是中国呢?本来汉字,汉语就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容易学的文字了,掌握一两千个甚至几百个汉字,那表达常用意思就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了。

可是中国人还在病态的对汉字和汉语进行简化再简化,真是自我阉割啊,

这就是文化上的断根!



有时候会发生这样可笑的情况,阅读一些千古流传的文学名篇,比如什么子虚赋,上林赋,七发之类,甚至一些唐诗,许多字,查普通的字典查不到,要打字更是不可能打出来





发生这样的情况令人困惑,这是流传程度最高的文学名篇啊,难到连那里面的“字”现在都已经被扔进垃圾堆了吗?那如果是一些生僻的古籍,那里面现在查不到也打不出来字岂不是更多么?



我觉得合理的做法,第一还是看来要恢复繁体字,要拆除人为竖立现在中国语言与古代之间藩篱



第二要硬性规定,凡是小学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一万个汉字,必须从根本上扩大汉字的信息容量。



说句实话,中国现在所谓白话文,实在是丑陋不堪,乏味不堪,鄙狭不堪的语言。



你拿现在那些所谓好的白话文,同中国古文那些名篇对比一下,其表现力感染力相差不啻天壤之别,前者能勉强把意思感情传递出来就不错了,能做到语言流畅清晰就很好了,而后者的效果往往是喑呜叱咤、万壑奔涛、风云变色,天地动容,涵盖古今,囊括宇宙,悠远无穷,还有音韵美,节奏美,把现在中国的白话文同中国古文做对比,就如同一个是枯瘦如干柴的老妇,一个丰艳动人的少女





看来以后还应该规定,小学六年和中学三年,必须强制进行最严格的古文教育,一点白话文都不能掺进来,要把基础打牢,至于白话文,完全可以课外自己阅读



事实上,写得好古文,要写白话易如反掌,现在写白话的作家,哪个能和四大名著的作者相提并论,而那些作者,他们从小受的就是经典的古文教育。



中国必须要进行一场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核心就是继承和接续明朝的文化



只有文艺复兴,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另外要牢记一点,对民族来说,对文化来说,形式永远大于本质,没有形式就根本没有本质,那些空谈本质,蔑弃形式的人都是思想浅薄之辈。什么是形式,服装是形式,建筑是形式,艺术风格是形式




杜车别 你说的我也早就发现了 长久以来一直在猜测为什么中国字要变为简体 当时的理解是 中国人没文化 为了扫文盲多识字 把字弄的简化点 学起来效果大 但是后来发觉不对 扫盲也只是扫一代人 那么下一代开始就应该可以恢复古文的学习啊 况且民国和台湾香港一直以繁体字为主,那么为什么大陆政府不这么做呢? 一直到我开始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些觉悟 尝试自己看史料后才明白这层含义 我觉得政府是故意消灭人民对历史真相的了解 把中国重新捏造成一个多民族和谐的国体 这样就必须把一些历史重新埋没 而史料却是客观存在的。 怎么办?那只有不让大家读懂。所以才会有简体字的出现
(2008-03-09 18:17:43)


文匯報:学者倡优化部分简体字

  北京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彭培根认为,中国传统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一,善用中国人“同文 ”、“同种”进而追求“同富”和“同制”,有助两岸和平统一,所以应当优化简体字。有些简体字改得不好的、含意不当的、缺乏美感的,应当废止而改用正体字,让使用中文字的人都满意。

  据《亚洲周刊》报道,彭培根建议中国大陆进一步优化简体字,恢复50个左右的繁体字,向对岸释放文化的和民族的善意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台湾的有识之士,也应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字,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演变,由简而繁,再由繁而简。如果反对简体字,那就应该用甲骨文,那才是最“正宗发的中国方块字”。

  繁简“华”字应先统一

  彭培根认为,经过40多年的实用经验,现行的简体字中有50个左右的字需改回到繁体字。例如为了争取两岸和平统一,起码“中华民族”的“华”字写法首先要统一,其他的事务就更能逐步地迎刃而解。这样能够促进两岸四地和海外华人的进一步和谐地交流和各方面的合作。

  他指出,中国文字改革以后,有140多个繁体字改成简体字是改得非常好的例子。如陰陽→阴阳;塵→尘;鑰→钥;髒→脏;壓→压等,又如態→态,彭培根说这是简体字改得最好的字之一,太字下加一心,懂得太太的心就态度好。

  改得不好会有误解

  彭培根表示,首先最好不该改的字中华民族的“華”字,它是民族的图腾,是“花”的意思,美好、精华的意思,不能随便地改。如果拆开来看,上面是一个“共 ”字头,下面的两点拉直加两横是“二十”世纪。下面是“十”月“一”日。改成“华”字,在象形的形象思维联想就会产生“十”个变“化”的意思。

  另外改得不好的字还包括:“産”字改成了“产”,下面的“生”不见了,变成一头沉,影响农业生产。“親”字改成“亲”,“亲”人不“见”,所以中国两地分居的夫妇比率是世界第一。繁体「聽」字原来就是用“耳”朵去听,将对方当“王”爷一样来尊重,用道“德”的一半和用心灵去听、去交流。彭培根称,现在市场经济了,“听”字根本不用耳朵,而是直截了当地一开“口”就说一“斤”多少钱。故此认为这个简体字最荒谬!

  [2006-06-25]文匯報


楼上不要误会,俺一直不同意那些“繁体派”的种种观点的(尤其是他们将“繁简之争”政治化的作法),不过,咱们也的确应该承认有些字改得的确不太好,愛→爱,就很改得不好,“爱”无“心”能叫“愛”吗?!现在大家应该做的就是平心静气探讨一下,有哪些“繁改简”改得比较好,比如陰陽→阴阳;塵→ 尘;鑰→钥;髒→脏;壓→压;態→态等,哪些改得不太好,比如愛→爱;華→华等,最后,去芜取菁,融繁并简,合为正体!
(2008-03-14 20:43:31)


非常赞同

繁体字的简化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的简化方案明显太仓促,很多非常不合理,尤其是把许多原本意义不同的字合为一个,极大地降低了对文字的理解,也非常容易引起歧义.
关键是少了很多字,实际上造成了词汇量的大量缩减,使得有很多想表达的意思表达不出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思想本身的萎缩.

正巧前些日子看一部老小说:1984
里面也提到统治者用减少词汇量的方式来降低民智
初看觉得不可能,但细想想,虽然不是永远有效,但在一段时间内这种方式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古文的看法也完全赞同
古文的表现力真是丰富啊!
现代美文也有,但第一流的现代美文,也只是古文的普通水准.而且,那些最好的现代美文,让人觉得最好的部分,几乎都是因为里面有对古文的借鉴.
现在流行的所谓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只是古典的皮毛,错漏百出而且很肤浅,即使如此,也能够横扫一片了.
可惜我自己从小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古典文学,根基极差,现在阅读起来还是有困难.

支持在没有合理的简化方案讨论出来之前,先恢复繁体字.
(2008-03-15 10:26:00)





确实,从根本的道理上说,不必拘泥,否则是冥顽不化了

只是推行简化汉字背后的思维方式,我感觉有些问题

比如现在一直提倡减轻小学生负担,这种思维方式本身需要质疑
现在学生负担不是太重,而是太轻了,

现在教育的目的根本就错误

我看中国古人的教育传统,其实是知识的获得与个人的修养提升融为一炉的,偶然看看一些中国古人关于个人修养的格言,感觉还是切于今人。只是过去把这些东西都否定掉了,盲目学习西方,把知识与修养机械割裂开来

比如教育来说,培养人的毅力本身就是重中之重,可现在的教育始终没有把毅力的培养明确列为目标,而一味说减轻负担,减轻负担,也是很可笑的事情

现在所谓素质教育根本就是扯淡空谈

什么事情都想走捷径,什么事情都怕繁怕难,都想取巧,其结果就是浮躁浅薄

感觉我们这一代人就多半是这种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人的毅力在日趋衰弱,人的想象力也日渐贫乏,人之退化也成必然

关于文言与白话的问题,我觉得或许对中文来说,半文半白是更合理的选择,文言取其精练简洁,变化丰富,白话取其明白清晰,在意思不至混淆的前提下可用文言,在需要格外清晰确切表达思想的情况下,可用白话,如此或许能两全其美

(2008-03-17 17:46:23)


其实关于“白话”的问题,我看过傅雷一段话,其批评是很切中要害的。

傅雷说“白话文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文言在这点上面比白话更占便宜。周作人说过:‘倘用骈散错杂的文言译出,成绩可以较有把握:译文既顺眼,原文意义亦不距离过远’,这是极有见地的说法。文言有它的规律,有它的体制,任何人也不能胡来,词汇也丰富。白话文却是刚刚从民间搬来的,一无规则,二无体制,各人摸索各人的,结果就要乱搞。同时我们不能拿任何一种方言作为白话文的骨干。我们现在所用的,即是一种非南非北、亦南亦北的杂种语言。凡是南北语言中的特点统统要拿掉,所剩的仅仅是一些轮廓,只能达意,不能传情。故生动、灵秀、隽永等等,一概谈不上。”

傅雷可说是用白话文翻译外国文学的大师,尚且有如此感叹,更何况一般普通人呢。

关键是文言文作为中国书面语言,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词汇和极为生动的用法,可以说已经是参天大树。而中国采用白话文,却贸然抛弃了几千年积累的语言资源,尤其是在教育上彻底削弱了文言文教育传统,则由这种教育下长成的人,其文字苍白也就成必然了。

现在用白话文写文章的人,有哪一个是能够写得过《红楼梦》的作者,写得过鲁迅等人的?
可是鲁迅也好,红楼梦作者也好,这些人本身恰恰是文言文功底极端深厚的人。

可见唐突的削弱乃至中断文言文教育,即便于提升白话文之表现能力来说,也是很失策的。

另外说开了去,教育体制上盲目照搬西方,也是有问题。现在之教育制度其实对于人思维之束缚,灵性之扼杀远大于古代所谓科举,所谓八股文。八股文充其量不过是记忆力的训练,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而现在教育制度几乎是在知识的每个领域,思维的每个角落,都用现有的框套束缚住人,如此培养出来的人,很难有真正的创造性,更不必说满清统治后,中国现在所特有的那种僵化死板之气氛,其为害比西方本土更烈。
或许应该彻底废除现在那种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制度,就算不废除的话,重心也应该放在小学上,而不是大学,大学或者干脆废除掉,改为图书馆为中心的书院制度。

注重点应该从知识之灌输,转为人之兴趣的培养,和修养之提升,知识是可以自己学习的,而兴趣与修养才是真正需要人适当之指导,以及必要之监督才能逐渐养成的。
(2008-03-17 17:47:49)


学简化字和白话文,确实会导致群体智力、思维力降低!!!

文字是重要的载体!!

童年往往是智力提高最快的时代。

简化是趋势,但不等于这样大规模的无原则的简化。

“如今简体字代替繁体字也是必然的”这话完全是混账的。什么叫必然的??这完全是行政力量所致,而非自然力量。当时以为这样可以减少文盲,其实这个不是根本原因,台湾等地早就扫除了文盲,没听说繁体字阻碍了文盲!!

(2008-03-17 19:12:42)



在后清的如今,这些我们汉人,而且只有少部分汉人在乎的东西,还有翻身的余地么?从政府到民众都自有意无意的努力把这些扫进历史的故纸堆,在一个穿自己民族服饰(汉服)被权力机构定为奇装异服的土地上,我们真的还能梦到自己祖先的荣耀么?

满清的奴化和五四的抛弃,在我们垂垂将朽的时候,还有什么勇气来面对死亡呢?面对祖先的诘问,面对民族的图腾,我们还有什么东西能证明自己是这个曾经荣耀的民族的一员?我们在天堂或地狱,见到祖先疑惑的目光,迷惑的疑问,我们还有什么来向祖先述说他们子孙的不肖?

呜呼,三皇五帝之后,秦皇汉武之后,唐宗宋祖之后,洪武万历之后的我们,除了梦回祖先的荣耀,还有什么?
(2008-04-27 14:10:38)

沒有留言: